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眷村的回憶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煙硝不斷,民國三十八年間,大規模的軍民遷徙是全世界罕見的獨特現象,政府為了安置渡海來臺、數量龐大的軍人及眷屬,搭建臨時居所,「眷村」便應運而生。
 早年物資貧乏,且還有「反攻大陸」的計畫,這些暫時拼湊的棲身之所,都是因陋就簡的克難組合,院外圍以竹籬,故又有「竹籬笆」之稱,大約民國五十年以後才在婦聯會募資下,漸漸改為磚造。我從小在新店溪畔的眷村長大,記得當時立在村子門口的水泥柱,落款還刻著蔣夫人宋美齡的名字。
 幼時村外稻田常見水牛拉犁,也有放牧的黃牛靜靜地吃草,幾個小孩總愛湊近一旁餵食,對這龐然大物無所畏忌,有次一時興起把黃牛當個大玩具逗弄,可能黃牛不堪其擾,忽然像匹野馬似地翹起兩隻前腿作勢驅離,小屁孩霎時嚇得屁滾尿流、奔逃鼠竄。
 還有一次跟著玩伴埋頭偷拔田間地瓜,正抱著戰利品準備爬上駁坎凱旋賦歸,後腳跟冷不防被一把抓住,原來正巧主人出現,被逮個正著,當時差點嚇破膽,深怕被抓去痛扁,還好對方手下留情,沒再追究。
 那時的河灘地長滿了比人還高的濃密長草,村裡幾個身強體壯的大哥哥,會在裡面築迷宮似地開闢隧道,鑽進鑽出有如蠻荒探險,真是小朋友們歡樂的天堂,哪是現在公園的塑膠滑梯可比的?溪畔常有光著上身玩水的青少年,村裡也常見趴在地上打彈珠或玩「尪仔標」的孩童,生活克難卻充滿歡樂。
 國防部曾編印出版了「眷戀」一書,以口述歷史收羅了北、中、南、東共三十八個眷村的小故事,許多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都在書中出現,書裡也提到不少演藝界的名人,如費玉清、倪敏然、白嘉莉、王偉忠、歸亞蕾、高凌風、吳靜嫻、張晨光、姚蘇蓉、梁修身等等,這些眷村長大的孩子,總有一種特別的能力或氣質。在YouTube上還能找到「偉忠媽媽的眷村」上下兩集影片,這是濃縮了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精彩剪輯,在眷村陸續拆除殆盡之餘,還能讓「竹籬笆」的故事繼續流傳。
 服役於臺南時,認識了仁德區規模頗大的眷村「二空」,南側遺留日據時代的防空碉堡,戰後仍擔負臺南機場的防衛任務,見證日據至光復後的歲月,富有歷史價值。一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甫由市長黃偉哲主持原眷舍修復工程動土典禮,俟一一二年九月完工後,可讓府城繼水交社文化園區後,再增一處觀光遊憩景點。
 【作者速寫】張健常,空軍官校七十八年班、空院九十一年班畢業;歷任飛行官、飛安官、試飛官、分隊長、考核官、組長、學指部指揮官、聯參官。
 
(點閱次數:712)